現在說導師,好像比較多見了,說得多了這個詞就不顯得那麽莊重了,但我這裏用導師一詞是鄭重其事的,因為我以為不如此,不足以表達我對於漪老師的敬重。
於漪老師是我從心底尊敬的先生。記得1991年我在江西曾給於老師寫了一封求教信,寫的時候有幾分忐忑不安,信發了,人也就釋然了。誰曾想,沒多久就接到於老師的回信,當時我激動不已,於老師的勉勵至今依稀記得,這封信仍收藏身邊。這一次算是初次交往,當然是未曾謀麵的。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上饒調到了上海,“鄉下人”進入大都市,有些“水土”不服。先生不知怎麽知道了,托人捎信給我,請我到她家坐坐。得知這一消息後,我又是高興,又是擔心,平生不善交際,不善言談,見名人,生怕無話,難免尷尬,心生許多壓力。恰逢先生在《語文學習》發表《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於是以此為由準備了許多問題。
先生是個和藹可親的老人,精神矍鑠。也不記得開始怎麽說的,單知道沒說幾句話,我的拘束就無影無蹤了。我就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向她提出了一些問題,她不緊不慢作了耐心細致的回答,不時插幾句:“你看呢?你怎麽想?”總是把我作為平等的談話對象。後來先生向我談起她走過的路,她的感想,她的體會,聽她娓娓動情的敘述,我悟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樹立自信,勇敢地走出困境。末了,我提出就語文教育人文性整理一個《於漪答問》,她欣然同意,但標題執意要定為《關於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對話》。“答問”與“對話”的區別,我當然知道,先生的長者風範令我非常感動。以後浦東新區教育學院和建平中學都聘請先生作為我的導師,我成了先生的關門弟子。這以後,凡是重要的教研活動,她都招呼我,並提供機會,讓我登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