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初試教改

字體:16+-

1978年2月,我到盤山縣三中教語文課,當班主任。不到半年,便不再讓我教課帶班,而讓我當教導處副主任,負責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

聽到這一消息,我連夜寫辭職報告,因為我費盡唇舌,曆盡辛苦,謀求的就是能帶班教課,如果願意當幹部,我早就可以當比教導主任大得多的官。於是,我苦苦要求讓我繼續帶班教課。半年以後,領導答應了,但條件是以學校工作為主,兼班主任教語文課。

當時學校1500多名學生,26個教學班,兩名主任,一位主抓教育,我負責學生思想教育。那時學生紀律又特別不好,我每天忙於學校事務,自己班級學生自覺性也不強,雙方常常無法兼顧。於是便開始嚐試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教改實驗。

當時是1979年3月。

那時我覺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學什麽的問題。我同學生談心,相當多的學生苦於不知語文究竟學些什麽。他們感覺練習冊到處是,花樣翻新的試題如海浪般湧來,思維之舟掉在裏麵,不辨方向,不著邊際。於是我便和學生商量、討論,畫出了“語文知識樹”。15年前我們畫的語文知識樹下有十一個分枝:拚音、生字、詞匯、語法、修辭、標點、文學常識、文言文、閱讀和寫作。分枝以下還有小枝和杈,自學語文就先要紮紮實實地學習這些最基本的知識。

學生按照語文知識樹去學語文,就像司機按照交通路線圖駕駛汽車到沒有去過的地方一樣,做到了心中有數,少走許多冤枉路。

明確了學什麽,緊接著就要解決怎樣學的問題。自學能力既是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都要經曆知、情、行、恒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和發展,我便按照這個規律去培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