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各不相同,遭遇殊異:有的一帆風順,有的命運坎坷;有的先甘後苦,有的苦盡甘來……
剛解放不久,1950年3月,13歲的我就以初中一年級學生的身份參加了解放軍。因為有初中半年的文化水平,還居然在部隊當上了“文化教員”,為戰士“掃盲”。也許是那些樸實憨厚的戰士對文化的特別熱情感染了我,使我對循循善誘、開啟心智的教師職業,開始萌發了愛慕之心。緣分讓我和“教育”走到一起,以至轉業後毫不猶豫地向地方政府提出了要當農村教師的要求。以後又有機會離職輪訓,在兩年製初級師範學習。這便成了我一生中的最高學曆,從此,再也與上學無緣。
然而,在弱勢的生命中,往往會蘊含著強勢的血脈。初師(相當於初中)兩年的學曆是“窮”,但“窮則思變”;農村教師的生涯是“土”,卻“土能生勤”。這便是我生命的亮點。我醉心於語文教學。正是自感知識的貧乏和教學的需要,便在公私兼有的動機驅趕下,硬啃了《中國文學史》等自認為是大學課程的10餘門學科。在初師輪訓期間,以全部寒暑假留校為代價,在一位青年政治老師的指導下,係統地自學了3部哲學著作。雖然命運可能常常走錯房間,但我慶幸自己歪打正著,較早地選準了自學方向。今天看來我對生命的開發,是作了一個正確的、從實際出發的“成本預算”的。然而,時代的恩賜帶著一絲苦澀;沒有進校深造的機遇固然促成了我對自學的濃厚興趣,而刻苦自學、潛心教學的愛好又給我帶來厄運。在極“左”思潮下,“業務掛帥”“白專道路”的種種罪名就像噩夢一樣伴隨著我。那種境況,不僅有生理上的重壓,更有心理上的超載。但冰心說得好:“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石壓筍斜出,懸崖花倒生”,在艱難困苦中我逐漸有了長進,開始為縣內外執教公開課,寫寫小文章,“知名度”也與歲月俱增,在朦朧中我似乎享受到了在家長、學生、同行的心目中當一個名教師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