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幸福於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什麽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
——當意識到生命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照亮”自己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呢?我把這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稱之為“詩意”。
——教育是一片海。在這裏趕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變本色為代價,且能收獲幾朵浪花,幾串彩貝,幾行足印。我願用我生命的綠色,去調和這一片蔚藍!
這是我的《幸福教育隨想》,它出現在我加盟翔宇教育集團之後的日記裏。
2002年前夕,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與現實鬥爭之後,我和我的兩位同事加盟民辦翔宇教育集團。在翔宇,我用讀書滋養底氣,用思考帶來靈氣,用實踐造就名氣,擁有了一份自由的呼吸,感覺到人生進入了一個快車道。
到翔宇之後,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如何在教育中發展學生的精神,洗禮他們的靈魂,點燃他們的思想。我提出三句話:讓學生學會感動,讓學生學有思想,讓學生學出意義。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就是感動的意義。羅曼·羅蘭說,30歲——有人才開始,有人已經死了。這就是思想的價值。存在主義大師尼采說過“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這就是意義的作用。
到翔宇之後,實踐讓我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在閱讀教學中定位“讀—解—悟”,在寫作教學中定位“學—思—創”,開始探索“專題式語文學習”:《感悟親情》《善待生命》《重返曆史》《神遊未來》《親近大師》《超越自我》。我在教室布置發表欄,在課堂設立演講壇,在學校成立學生出版社,鼓勵(甚至是鼓動)學生亮出觀點,發表見解,形成思想。我借用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的“logotherapy”(意義治療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纖弱的細絲,為我班上的每一位學生編織出意義和責任,找到“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