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我要走民族化這條路[1]

字體:16+-

張玉新

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師曠在學藝期間,苦於不能集中精力,苦於外麵的世界太多**,便自刺雙目,以便專心於琴藝。數年後果然技藝特進,成為天下聞名的樂師。這個故事常常給我啟示,給我鼓勵。現在的生活比師曠時代豐富得多了,麵對的**也多多了,如果天資一般(即使天資聰穎),卻耽於**,想在自己崗位上取得一點成就,差不多是癡心妄想。

這就是我為什麽在政治上沒有野心,在仕途上沒有熱心,僅在業務上有恒心的原因。我知道,放棄政治上的野心,熄滅仕途上的熱心,如同師曠自刺雙目。盡管在別人看來這幾者並不矛盾,但人的資分各異,人家可以熊掌和魚兼得,我卻充其量隻有棄熊掌而取魚的能耐。不過在我看來,自以為是舍魚而取熊掌了。

1985年7月,我從四平師範學院中文係畢業,有幸被東北師大附中這所聲名煊赫的學校選中,成為這所學校語文組最年輕的一名教師。此時的師大附中,初、高中均經過擇優,生源條件無比優越;師資也非常好,絕大多數教師是1966年以前大學畢業的,還有一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學畢業的。同組教師平均比我年長25歲,有的老教師比我年長40多歲,從年齡上看,我隻能是兒子輩、孫子輩,這是鐵定的現實,無法更改。天性使然吧,我不甘心在業務上的輩分也如年齡,決心以鐵定的事實證明。於是我開始了奮鬥的曆程。

前輩們都有深厚的業務根底,都有精良的教學技藝。我雖然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他們的技藝,但我可以加速學業上的積累,灶王爺貼在腿肚子上——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這是我的優勢。況且,大學期間我並沒有荒廢學業,也算讀了幾本書。於是我鑽研教材,以教材為核心,先自己研究教材,再圍繞教材積累資料,從核心到外圍。讀書也緊緊圍繞教材擴展閱讀。我至今沒有讀閑書雜書的習慣,我沒有那時間。比如教材中魯迅作品多,我就通讀魯迅全集,尤其讀其中與教材有關的小說、散文、雜文;古文多,其中《史記》最多,我就通讀《史記》,尤其是與課文有關的本紀、世家、列傳。還利用學校和東北師大的圖書資源搜集與課文相關的學術論文、鑒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