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教師隻讀兩本書,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參。
對此我深有體會。我剛做教師的時候,也曾經把教參全盤照抄到教案上去,甚至包一個封皮帶進課堂。這就導致了我自身的隋性:閱讀的惰性,工作的隋性,更可怕的,是思維的惰性。就好像好端端一個人,拄上了拐杖,慢慢的,也就成了瘸子。其他什麽本領都沒學會,隻學會一套將錯就錯、圓人所說的本領。——標準的“兩個凡是”!
1996年,在經曆了一番“跳槽”的折騰之後,我重又回到課堂,並且被教育主管部門從原來的農村中學調往老牌省重點中學(後成為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任教。麵對強手如雲、人才薈萃的新環境,把鋼筆換回粉筆的我決心“痛改前非”。其中一項舉措就是把自己的、同事多餘的、圖書館借來的、新華書店買到的教參發給學生,差不多兩人一本,這樣,就把自己逼上梁山了。從此我再不把那些優美的文章通過劃分劃分段落、歸納歸納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離破碎,或者貼標簽貼得麵目全非。每堂課,都力圖從課本外引入些活水,激起些微瀾;每一篇課文,都努力引導學生們去發現它蘊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等。我向學生提出“語文課堂三提倡”——提倡活躍與創新,提倡自主與質疑,提倡合作與交流,並且一再和學生強調:
語文不是“1+1=2”,也不是ABCDEFG。“花為什麽會開?”幼兒園老師問她麵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說:“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陽。”第二位小朋友說:“她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頂開了!”第三位小朋友說:“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誰穿得最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說:“她想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把它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說:“她也長耳朵,她想聽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句:“老師,您說呢?”老師想了想說“花特別懂事,她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她,就揚起它的小臉,笑了!”聽到這兒,孩子們全看著老師笑了。那笑臉比花更好看。隻有老師知道,她原來的答案是:“花開了,是因為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