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教育生涯的真正開始

字體:16+-

我生於1970年。這個年代出生的人,接受理想化的東西多一點,因此到現在,我都是理想主義者,甚至理想得有些過了頭,成了幻想。這就有了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痛苦,有了性格命運中的悲劇因素。

讀初中,開始我有作品在報紙雜誌發表。拿到稿費對於貧寒的家庭來說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這時候我便有了人生的誌願——當作家。父親不反對我拿稿費但反對我當作家。反對的原因是“文革”給他留下了慘痛的回憶,而我隻踩到了一點尾巴,沒有蛇咬的經曆;反對的後果是高中畢業我進了師範,用父親的話說:“現在可以吃安穩飯了。”

工作三年後,我還是以“借調”的方式去了市文化局任創作員。在文化圈裏我是如魚得水。當我成為作協會員並有幸向陸文夫、範小青等知名作家當麵討教的時候,我有一種類似於在那艘著名的沉船船頭“飛”的感覺。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正當風動我帆、水揚我心的時候,一份《莫讓優秀青年教師流失》的政協提案把我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急招回課堂。麵對曾經的出發點和眼前的停泊地,把鋼筆換回粉筆的我有一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覺。而恰在這個時候,一位褲管挽得高高的農民,給了我睿者的指引。

那是一個細雨的午後,這位農民父親打著土布的雨傘來找他的孩子。這是一堂尋常的語文課,課開始僅有五分鍾。我說:“有什麽急事,你把孩子叫走吧。”那位父親連連搖頭“這怎麽可以?這可是語文課!讓他聽完這堂課我再帶他走”。於是,這堂課有了一位特殊的聽眾——一位打著土布雨傘站在教室外邊滴雨簷下的父親。於是,這堂課我上得特別投入,就像一位高超的琴師,在五十多名學生的心弦上撥弄了一曲……

從此,我踏進課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堂課是我也是學生乃至學生家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和我的學生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當為這堂課的平庸蒼白而慚愧,也不應當為這堂課的碌碌無為而悔恨。從此,我走下講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這堂課,學生收獲了沒有,我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從此,我塵封起我的作家夢,把人生航向修正為做一個特立而不獨行的語文教師,記住學生,並讓學生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