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行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1]

字體:16+-

黃厚江

走在田埂上的孩子

我的心中始終鐫刻著這樣兩個畫麵:

月光溶溶,一位老農在用釘耙翻地,一耙下去,隻是幾寸見方的一小塊,可等到天亮,足足兩畝的一塊地已經翻完。

——這便是我的父親,他說:“沒有翻不完的地,一滴汗水一粒米。”

夕陽西下,一條窄窄的田埂小路上走著一個孩子,他正向著遠在幾十裏外的家走去,一小步也許隻跨出不足一尺,可他從容地向前走著……

——這個孩子就是我

20世紀80年代初,我中師畢業後分配到一個離縣城幾十裏路的鄉村中學。學校很小,消息十分閉塞,自然沒有什麽教研的氛圍,甚至從沒聽說過這麽一回事。大家都是照著教參上課,能把教參上的內容都理解了,能把學生都講懂了,那就是好教師。

盡管我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一直是班級裏的“小先生”,但由於種種原因,1978年高考我的誌願中沒有一個是師範。因為第一誌願海運學院的身體複檢和政審沒有過關,所以開始的幾批錄取我都被耽擱了,最後因為分數還比較高,被錄進了師範學校。

我既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又是一個不安於現實的人。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在鄉村中學做教師的命運,我能做的就是把課上好,做一個學生歡迎、家長放心、領導信任、同行認可的好教師。

學校裏平行班級才兩個,一般由一個教師任教,自然不可能有今天的所謂集體備課。教研組一兩個月開一次會,不是政治學習和評救濟金,就是評先進、發展黨員,業務活動幾乎沒有。我讀了兩年師範,幾乎學的都是中學的內容,漢語拚音則是小學的水平,自然不會有什麽教學法之類的課程。語文課到底該怎麽教呢?什麽樣的課才叫好課?心裏一點底兒也沒有。主要就是聽學生的反映,學生喜歡我就高興,學生說好我就堅持。同班同學中有幾個分配的學校比較近,我就發起每周聚會一次,大家輪流坐莊,輪到的同學既要上一節課讓大家評議,又要招待大家喝一頓1元2角錢一瓶的二曲酒。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同學的學校聽課,他的一個年輕同事也參加我們的活動,評議時和我意見不合。他激將道:“你上一節給大家聽聽,如何?”年輕氣盛的我居然真的上了一節課。至於好還是不好,已沒有多大印象。在這種有點沙龍味道的活動中,我對語文課似乎越來越有感覺,學生也越來越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