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

第三節 從教學反思看教師賦權

字體:16+-

賦權是一個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強調決策分享的管理理論中出現的概念,之後隨著教育界校本管理理論的興起,教師賦權作為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受到重視。教師賦權的內涵一般包括六個度向:教師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參加與工作直接有關的決策、對學校工作具有影響力、專業成長、自我效能感、掌控自身工作的能力。我們把這六個度向分為兩類:前三個度向主要與領導和管理中權力分享有關,賦權就是由教師以外的機構分派權力的過程。後三個度向主要與教師的專業能力有關,賦權就是教師發展操控自己成長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在本質上,前者為“分權”,後者為“增能”,或者把前者稱為外在賦權,後者稱為內在賦權,內在賦權對於提高教師效能比外在賦權更為本質。對於教師成長來說,外在賦權是條件,內在賦權才是根本。

內在賦權就是教師在一定的環境中自我完善的學習過程,從而使得她們感到有能力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在專業生活中能夠自主決策,具有控製自己專業生活的信念。而這些賦權概念中真正的權力乃在於從掌握知識和技能中獲得的支配能力。

圖7.1 教師獲得賦權感的過程

有研究者根據領導者對於決策情形中所擁有的知識和對知識的意識程度,提出一個分析決策者心理狀態的矩陣。如圖7.1所示,當教師意識到自己有充分的知識時就會很自信,具有相當的賦權感。當教師有充分的知識,但是自己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而當她們意識到的時候就會感到很意外,隨著把自己的內隱知識變為外顯知識的時候,意外也就變為自信,教師在增加知識的同時獲得賦權感。如果教師不能意識到自己還不具有提升專業工作的相關知識時,會處在盲目樂觀的狀態中,但如果她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時,就會從喜悅進入到焦慮的狀態中,從而有可能尋求知識來增加改進專業工作所需的能量,隨著教師知識的增加,也就會從焦慮中變得自信起來。我們看到,如果沒有通過教學反思使教師從“無意識”進入到“意識”的狀態中,也就不會有教師賦權過程的發生,不論是從意外到自信,還是從喜悅到焦慮都需要反思的作用。另外,大量的文獻和本研究已經表明,教師從焦慮到自信的能力建設過程也是一個從經驗中學習的過程,所以也離不開教學反思的參與。這樣一來,教學反思貫穿於教師內在賦權的發起和能力建設的全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