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活動的開展曆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教育實踐中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師範端正、學明尊德”的教育家,留下了豐富的關於教師職業道德的思想。如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不僅首開私學先河,還提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教師要具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品格,教育學生應該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1]等。我國當代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師“應當做人民的朋友”,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的精神”,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2]他還以實際行動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樹立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師德楷模。
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對教師行為的基本道德要求反映的是不同的倫理關係,帶有特定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是其中的合理成分逐漸沉澱,成為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教育作為民族發展的根本事業,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其中的關鍵就是加強師德建設。加強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的係統性,增強踐行教師職業道德的自覺性,對於教師、學生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的淨化均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職業道德是學生道德成長的導航燈
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的顯著不同在於它是一項“以人育人”的工作,即在教育勞動的過程中,勞動者和勞動工具是融為一體的。教師勞動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高低。相對於職業知識、能力因素而言,教師的道德素質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影響更大。
(一)教師職業道德有助於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
青少年學生處於長身體、學知識、立品德的重要時期,具有極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發揮著突出的作用。學生不僅僅從書本裏、課堂上學習是非善惡的觀念,更重要的是直接從教師的教育勞動中表現出來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中汲取是非善惡的觀念。對於年齡尚幼的小學生而言,教師是比父母更重要、更具影響力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小學生直接起著啟蒙作用。對於中學生而言,他們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已經能對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行是非善惡的思考和評價,這時教師道德對中學生的影響更深刻。對於大學生而言,盡管其價值觀等已經基本形成,但還需要從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中進一步完善和調整,這一時期教師的職業道德表現就成為大學生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調整的一個重要參考。所以,在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教師職業道德都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