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第一節 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字體:16+-

一、教師職業的產生

(一)“教”和“師”的詞源簡釋

“教”和“師”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漢字之一。《說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1]“教”最初主要表示對貴族子弟和初任職官進行舞蹈禮樂教育,對士兵進行軍事訓練。《說文解字》中對“師”的解釋是“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從幣,從。四幣,眾意也。”[2]相關研究成果顯示,“師”字的含義最初並不是表示教師,其本義為軍隊駐紮,後引申為軍隊編製的一級單位或軍事長官。到了西周以後泛化到擅長樂舞的“樂師”群體和製造各種器物且技術較高的“工師”群體。

“教”和“師”兩字最早合並成詞,源於佛教中“禪教師”和“親教師”對應稱謂的翻譯。宋代時,“教師”一詞作為獨立的雙音詞開始出現,多用於稱呼在宗教中承擔學術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元代時開始大量使用“教師”一詞,並一度成為一種正式官職。而將“教師”一詞確定下來,成為專門稱謂的是晚清大臣張之洞,他與劉坤一在一同請求朝廷變革學製的奏折中專門提到關於教師的問題:“查外國學堂法整肅而不苦,教知要而有序,為教師者類皆實有專長,其教人亦專書定法。”[3]黃紹箕於1902年出版了《中國教育史》,在這本中國教育史學上的開山之作中大量地使用“教師”一詞。自此,“教師”一詞基本被固定下來。

(二)教師的概念和內涵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曾對教師做出過不同的定義。僅我國而言,就有:“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周禮》)“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荀子》)“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韓詩外傳學行篇》)“師者,人之模範也。”(揚雄《法言學行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上述定義有的是對教師的功能和作用做出的界說,有的是從教師所具備的品質來加以說明的,都分別從某一方麵表述了教師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