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第一節 道德

字體:16+-

道德作為人類社會重要的社會現象,產生、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

一、道德的起源

在動物界,弱肉強食是普遍的生存法則。在“人猿相揖別”的那一刻,人類的這種生物屬性並沒有消失。從“弱肉強食”的動物本性到現代“文明人”,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道德的出現及其行為規則體係的不斷完善,是人類自身進化史上極其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麽,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簡單地說,道德起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是群居的人類為了在共同生活中和諧相處所必需的“調節器”。從詞源學上看,西方話語中的道德(Morality)一詞源自拉丁語Mores,意思是指傳統習慣和習俗。在我國,“德”字最早出現在商朝時期出土的甲骨文中。“道”和“德”在中國曆史上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兩個概念,各自有自己的含義。“道”原指道路、交通規則,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規則。西周時期,人們已經具有了“明德”的思想。正如《尚書·康誥》中說,“克明德”“德裕乃身”,何尊銘文上說,“恭德”。這裏講的“明德”,具有修身正心、教化民眾的意思。在漢語中,“德”與“道”意義相近,即人對“道”的獲得,人們認識了“道”,“內得於己,外施於人”,便稱之為“德”。

“道德”在中國早期文獻中的具體表述,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秦時韓非子則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韓非子·五蠹》),《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唐朝韓愈在《原道》中說:“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