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第一節 教師職業道德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規律

字體:16+-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個體道德的發展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職業道德的形成也不例外,也存在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當今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曆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伴隨著體製轉軌,中國人的道德也經曆了巨大的改變。計劃體製下那種忽略個人主體地位和個人權益的道德原則正淡出曆史舞台,道德的價值本位正悄然由以往的集體回歸到獨立的個體,這無疑是曆史的進步。原因在於:一方麵,它契合了社會轉型的需要,內含著打破舊體製和建立新體製的力量;另一方麵,它還引發了道德的回歸,讓道德重新成為每個人“內心法則”,為道德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發揮其整合社會秩序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教育作為一個特殊領域,曆來被視為整個社會的一個道德的“製高點”。處於道德的“製高點”的教師,自然也被社會寄予了較高的道德要求。因此,“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基本素養要求,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各級師範教育最基本的倫理價值導向。即便是在當下,我國處於傳統的計劃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型的過渡時期,無論道德體係如何轉換,教師道德對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引領仍然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始終堅守的一個道德“標杆”。正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教師堅守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原則,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教師群體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讚譽和普遍尊重。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教師的師德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部分教師課堂教學敬業精神不夠,卻熱衷於課外的有償家教;部分教師出現了學術不端行為,學術風氣浮躁、學術道德腐敗。又如,一些教師的“育人”觀念薄弱,課堂上什麽“該講”“不該講”界限模糊,消解了尊師重教的道德傳統。這些問題的存在,雖然不是主流,但是對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持續性的負麵影響,削弱了教師作為社會風尚引領者的角色地位,損害了學校的聲譽。因此,必須對這些現象予以高度重視,並采取切實措施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