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3.了解教師之社會倫理的實現策略。
一、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師社會倫理的核心在於其社會責任意識及其社會服務能力。如果一位教師始終隻是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作為座右銘,那麽,在當今這樣一個高度關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是很難的。教師職業除了教學、科研之外,還承擔著社會交往、關心社會公益、服務社會群體的社會責任,教師職業首先是個社會角色,公共屬性是其重要的職業屬性。
所以,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機構,還是教師自身,都應該具備清晰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自己具體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團結協作。例如,學校可以利用例會的形式,組織在社會服務方麵比較優秀的教師與大家分析自己的社會服務經驗和心得體會,並在年度評優活動中適當傾斜。這樣一來,就會使大多數缺乏社會服務意識的“書齋式”的教師們能夠換換頭腦,有切實可學習的榜樣,從而使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及相應的社會服務能力在實踐工作中得以提升。
二、建立實質性的“家校合作”製度
“家校合作”是教師社會倫理的主要陣地,是教師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感知教師形象、評價教師素養的重要窗口。因此,促使家校合作常態化、規範化、製度化、可操作化,乃是提升教師社會服務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在此過程中,必須力求保證家校合作製度的實質性。所謂實質性,乃是指家校合作過程切實能夠起到實效,促使雙方真正走入彼此心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通有無、以誠相待。例如,學校規定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家長會。從製度設計層麵來看,兩個月的周期是較為合理的,許多班主任也會從形式上不折不扣地執行。但是,學校要通過更多的途徑讓教師明白:家長會的實質是什麽?什麽才是好的家長會?如何在不召開家長會的時間內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這樣,就要求學校專門組織教師針對家長會的科研活動,評比活動。讓教師在實踐中逐漸體悟家長會不是家校合作的外顯形式,而是實質性的價值理解與溝通。領悟了這個真諦,至於是兩個月還是一個月一次家長會的製度周期,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的。隻要教師能夠做好與家長之間價值層麵的互信與理解,家長會的製度周期也就不會再成為教師疲於應付的外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