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修養

第二節 教師修養的清新之風

字體:16+-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轉變。起初,清政府頑固地傳授封建道德,同西學思想進行著勢不兩立的鬥爭,致使教師修養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顯現出其腐朽、落後的一麵。但隨著封建經濟和封建政治的鬆動,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為了維護其腐朽的統治,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開始了對原有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政策的變革,並逐步廢除了傳統的科舉製度,建立了新的教育製度。與此同時,一些開明的官吏和教育家主張教育興國,興辦學校,提倡新學,對教育和教師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教師修養融入了“自由”“民主”“博愛”等一些西方的思想與內容。“五四”運動之後,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早期無產階級教育家將熱愛人民、追求真理和振興中華等無產階級思想納入到教師修養要求中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教師修養的內涵。

一、近代師範教育製度的建立

清末學習西方和近代新式學校的興辦,必然導致對教師專業性的要求,舉辦師範教育的任務也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896年,梁啟超撰寫《論師範》一文,提出師範學校是群學之基,深感師範教育是群學的基礎,並發出迅速發展師範教育的呼聲:“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範學堂為第一義。”[1]首次提出要在中國設立師範學校,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

1897年4月8日,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師範院正式開學上課,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的誕生,其意義非同尋常。教育家張謇(1853—1926)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所創建的江蘇省通州師範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等師範學校。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正式開學,為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的開端。從此師範教育成為培養新教師的專門途徑和方式,導致教師任職資格的明確化和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