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與境界
何為“修養”?“修”是“切磋琢磨”。《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說“君子”的人品如同經過雕琢的金石美玉;“養”是涵養性情或陶冶情操。《現代漢語詞典》對“修養”的解釋是:一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麵的一定水平,如理論修養、文學修養等;二指養成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如這人很有修養,從不和人大聲爭吵。目前學界主要認為“修養”一詞有三種含義:一是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麵的水平;二是指養成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三是指一種學習、磨煉、涵養和陶冶的功夫。[1]綜上,“修養”一詞可以概括為:一是學習和實踐活動;二是學習和實踐活動後的某種境界和水平。
對於教師修養含義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認為教師修養是教師自覺長期進行自我建構理想人格的實踐活動;有的人認為教師修養包括自省、自重、自強三個方麵;有的人認為教師修養涉及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有的人認為教師修養是教師思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識結構、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水平的綜合體現;有的人認為教師修養應該在政治素養、心理素養、文化素養方麵重點加強等。[2]
綜上,我們認為教師修養的含義是指教師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等方麵的素質和培養過程及達到的境界和水平。
二、“向左”與“向右”
在中國古代,教師主要有兩種角色,一種叫做“經師”,另一種叫做“人師”。所謂“經師”在早期主要是指講授“經書”的學官,到了漢代以後主要指教授學生的師長。我們現在已經不學習“經書”了,而是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用“業師”來代替古代所稱呼的“經師”。[3]而在古代,教師的另一種角色是“人師”,主要是教導人的品德和指導人行為的教師,教人如何做人,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格,因此,“人師”在道德和學問上都應當成為學生的表率。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學科的分化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一些人對教師“教書育人”的認識也產生了分化,把“教書育人”理解為“教書”與“育人”,甚至對教師角色的解讀走向了兩種極端,即在教師修養認識上的“向左”和“向右”。而這兩種認識都具有片麵性,並由此造成了一係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