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規劃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字體:16+-

一、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理論

(一)富勒的四階段理論

有關教師發展階段問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後流行於歐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套蔚為壯觀的理論體係。

1969年,為改進教師教育,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學者弗蘭西絲·富勒(Fuller,F.)編製了《教師關注問卷》(Teacher Concerns Questionnaire),研究教師所關注的事物在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更迭。富勒認為,個人成為教師的這一曆程是經由關注自身、關注教學任務,最後才關注到學生的學習以及自身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發展階段而逐漸遞進的。她在總結自己與助手的這一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成為教師過程中教師關注的四階段發展模式。這四個階段分別是:任教前關注(pre-teaching concerns)階段、早期生存關注(early concerns about survival)階段、教學情境關注(teaching situations concerns)階段、關注學生(concerns about students)階段,詳見表1.1。

表1.1 富勒的教師關注階段理論

(二)卡茨的四階段理論

在富勒之後,許多學者采取不同方法、從多個角度研究教師發展,提出了多種教師發展階段理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卡茨的四階段理論、伯頓的教師生涯循環發展理論以及費斯勒的教師生涯循環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卡茨(Katz,L.)采用訪談和問卷法研究學前教師的培訓和發展。她把教師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求生存(survival)階段、鞏固(consolidation)階段、更新(renewal)階段和成熟(maturity)階段,詳見表1.2。

表1.2 卡茨的教師發展階段論

(三)伯頓的三階段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以伯頓(Burden,P.R.)為首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批學者,對處在不同教學生涯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了大樣本、嚴密有序的訪談研究,提出了教師生涯循環發展理論。伯頓認為教師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求生存階段(survival stage)、調整階段(adjustment stage)、成熟階段(mature stage)。伯頓等人的研究以其對數據的大量收集、處理與分析為基礎,在方法論上前進了一大步。但未能對教師的未來發展加以研究,詳見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