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在全市範圍對超過60%的在職曆史教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1]。調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中學曆史教師對現行曆史教科書的看法。結果頗有些讓人意外。編寫組最費心力,也曾頗受好評的高一曆史教材成為全部現行教科書中受一線教師評價最低的一本,滿意率隻有50.9%。具體來說,教師們對教材最滿意的方麵是思想性,但認為教材在適應時代潮流、培養未來人才方麵很顯不足。
從此考量,作為“讀本”,長於史學的“一期課改”教材或許使不甘於停滯的教師們感到不足,而調查的結果也顯示出對新教材的編寫“要集中地體現符合時代潮流的曆史觀”[2]。
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主編的新教材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問世的。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與“一期課改”時一樣,也是高一教材。
高一教材在2003年暑假後在部分試點學校投入使用。教材一推出,便引起一片嘩然。一般教師都雖已對新教材“改弦更張”有了心理準備,但對變動幅度之大仍感到很出乎意料。
這套新教材完全打破一般教師所熟悉的通史體例,教材從文明的定義開始,再將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物質生活元素娓娓道來,而後介紹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具體目錄見下表:
正像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3]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新教材將史學的觀察視野下移,徹底地拋棄了以政治史為單一維度的曆史敘事模式,力求多角度和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人類在曆史長河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文明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