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派曆史教學透析

一、窺天:第一部中外合編教材

字體:16+-

1988年,上海“一期課改”啟動。在這一輪課程改革中,上海獲得獨立編撰教材的權力。而在近30年教材編寫曆史上影響頗大的“海派”曆史教科書由此開始,其中最有特點的部分是高中一、二年級的教材——一部中外曆史合編的近代曆史教材。

1989年年底,上海市教育局有關領導找到了沈起煒和林丙義,請他們分別擔任上海未來高中曆史教材的主編與常務副主編。隨後,孔繁剛、傅聚文等另外幾位中學曆史教育工作者也進入了編寫組。參加此次曆史教材編寫的教師,全部都有中學曆史教學的背景。不但有在職的中學曆史教師和資深曆史教研員參加編寫,而且作為教材主編與常務副主編的沈起煒和林丙義也都曾經在中學教學中工作過相當長的時間。

正值改革開放的此時是思想極其活躍的時期。知識界尤其流行中國與世界的比較,通常在世界曆史背景下對中國的前途命運進行思考。當時的一位曆史學者曾寫道:“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在東方、在全世界範圍的擴張,這恰恰是中國跨入近代的總的曆史環境或世界背景。如果離開這個背景來考慮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問題,那末我們對於當時中國曆史處境的認識,將不超過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統治者的水平。”[1]編寫組的成員對此頗有共鳴,在商討編寫方案時幾乎一拍即合:進行中外合編,而且要在教材中呼應改革開放這一時代的最強音。孔繁剛回憶說,他們是要讓學生:

“學習中國曆史,懂得改革的必要性;學習世界曆史,懂得改革的方向。”[2]

此前宗震益先生以個人名義嚐試編寫的中外合編教材是一回事,但是真正把這種形式運用於正式出版教科書的編寫則是另一回事。就此前四十年的曆史來說,可算是“史無前例”,甚至是相當大膽。可作為教材編寫框架參照樣本的,隻有吳於廑主編采用中外曆史合編撰寫的高等學校教材《世界曆史·近代史編》,而斯塔夫裏阿諾斯(Stavrianos,L.S.)的暢銷史著《全球通史》則尚未在國內出版。編寫組要在中學曆史教材的編寫上“吃螃蟹”,就隻好用吳於廑先生的這本書做“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