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派曆史教學透析

曆史編

字體:16+-

第一章 海納百川:上海曆史教學研究回顧

1931年的秋天,一位叫沈起煒[1]的青年考入了馳名中國的東吳大學。他奉父親之命,要在大學裏學習四年的法律,希望能成為律師或者是政府的公務人員。

然而,這時候的中國已是處於快要到“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境況了。沈起煒實在不願把大好的青春用在對個人前途的經營上,他更渴望找到一種學問,一種可以對自己解釋中國為什麽會淪落到這個地步,未來的中國又要走向哪裏去的學問。1932年的某一天,沈起煒偶然在圖書館裏讀到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社會學才是真正的科學。這篇文章讓他激動不已,當即決定不顧父親的反對,轉入社會學係。

但當時的社會學剛傳入中國不久,尚缺少與中國社會結合的實證研究,而歐美舶來的理論則顯得有些空疏,所以沈起煒對於在社會學係的學習也不甚滿意。一直到大學四年級,即到了1934年的下半年,沈起煒讀到了周予同的一篇文章,說曆史學可以使人明了中國社會何以如此。這篇文章非常合沈起煒的胃口,於是他決定在大學的最後一年開始學習曆史學。

在1935—1938年這三年裏,沈起煒是一個沒有工作的“社會青年”。文科生向來找工作難,即便是名校畢業生也難免一度失業的命運。他幫人算過賬、打過雜,也在學校裏幫人代過課。直到1939年,經一個在上海教書的同學介紹,他進入大同大學附屬中學(今上海大同中學)教曆史課,這才算是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從此,他開始和上海曆史教育結下因緣。

1949年,沈起煒成為第一個從事上海基礎教育曆史教師培訓的講師[2]。20世紀90年代,他又主持了“一期課改”[3]教材的編寫。可以說,沈起煒先生伴隨“海派”曆史教學一路走來,是引路人,也是見證者。他的故事,是30年代中國的一個普通青年的平常故事,也是從彼時走來的上海曆史教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