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一說,由來甚早。沈從文以“海派”為“名士才情”加上“商業販賣”[1],當時雖不無諷刺之意,但在我們看來,其中或許又蘊含著一層褒意。
以本書討論的上海曆史教學為例,“名士才情”可以理解為上海曆史教師常有的專業自信與風格張揚。“商業販賣”可以理解為上海曆史教師的價值追求,即將曆史的智識“販賣”給學生。
實際上,這兩者正是我們在翻檢爬梳一份份訪談記錄時所強烈感覺到的。即使是那些我們沒能訪談到的曆史教師,我們也能夠從有關的文字記錄以及他人的轉述中,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例如:沈起煒介紹的曹雪鬆傳奇,陸滿堂模仿任霆上課“這一天,連盲人也看得到光明”的語調,呂登來演義張伯倫冒著生命危險製造慕尼黑陰謀的故事,等等。傳奇裏,見曆史的曲折豐富;語調言辭裏,是個性的張揚;小故事裏,有曆史的幽默與智慧。
可謂時勢造英雄,一點也不假。民國時期,上海作為近代遠東地區的第一大都會,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多元的開放體製吸引著一流的人才,在海納百川中形成了上海曆史教師所獨有的個性與上海曆史教學所特有的風氣,更為新中國成立後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彌足珍貴的教師隊伍。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曆史教師的個性與才華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上海在基礎教育領域,開發出了體現上海特色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此外,上海具有獨立的高考命題權。這一切為上海積極進行課程與教學改革,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也為上海曆史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優越的機會。
曆史舞台上的人們,順時代之流而進,或主動,或被動,最後從不同方向都匯聚於曆史教學這一方天地:沈起煒為探索救國之路而學習曆史;曹雪鬆在基礎教育大幅擴編中從影業走入教壇;陸滿堂因為行政安排專攻曆史教學法;鳳光宇從掄大錘的工人成長為著名曆史特級教師……他們又像江河中躍出水麵的魚,不憚於展露身姿:沈起煒主持中學曆史教師培訓多年,編寫的高中曆史教材享譽十餘載;曹雪鬆的故事到今天尚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陸滿堂大力推進上海曆史課程教學改革,有開山之功;鳳光宇主持的名師基地,門生弟子遍及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