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能具體談談那段成長時期的收獲嗎?
鳳:最大的收獲是來自參加培訓的過程。“九五”期間,我從二級教師晉升為一級教師。在當時,一級教師也需要參加“240師資培訓”,很多教師仍然不願意來回奔波,但我還是堅持參與。
就這樣,我就進入了一條培訓的“軌道”。我認為,這條培訓的軌道就是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為為我們提供培訓的人,都是一些大學教授。你前麵說到上海的曆史教學的氛圍,有這樣一批甘為人梯、願意讓中學教師站在肩膀上的大學教師,應該說是上海曆史教學的一個特點。
記得在一級教師的培訓過程中,我遇到了郭景揚先生。對於他,我至今心懷感激。當時,他任職於上海教育學院,是組織培訓的教師之一。在培訓中,他提出:“我們上海是‘海派’,‘海派’自然要有‘海派’本身的特色。各位能夠就此寫一些東西嗎?”那時,我記得總共有20位教師參與培訓,大家幾乎都一推了之,聲稱沒有空閑時間,而我卻自願承擔了這樣的任務。承擔任務固然會讓我辛苦一點,但對將來的發展是有用的。郭景揚先生將我們分成四個組,分別寫作四種教學模式,希望每組根據所長,各自認領一種。我們組認領了情境複現教學模式,而同組的其餘兩個人均表示了推托,將工作完全交給了我。
我之所以認領這一課題,是因為我對情境複現教學模式曾有研究,而且也實踐過。在寫作這篇論文的過程中,起初,我發現自己單獨承擔這個任務,是很難寫出非常有質量的論文的,基本上也隻能是進行經驗總結。本想指望郭先生能夠為我修改,可他拒絕了,隻聽取了我的講述和構想,並進行了指導。每個小組都前去求教,郭先生隻是支撐著下巴一一認真聆聽,隨後將他的思考與觀點告知大家。經過第二次修改後,再向他匯報一次。緊接著,論文在《曆史教學》雜誌上按期發表,我的文章位列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