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 藤田英典[1]
摘要:本文[2]首先探討了在全球性知識社會背景下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以“重構”為特征,強調個性選擇、寬鬆教育、注重課程整合以及複合型的學習方法,但是改革並沒有達到預期。文章就2004年日本在OECD和IEA學力測驗中成績不夠理想的問題,提出了教育改革應當發展學生哪些方麵的學習能力,用什麽手段來發展能力的問題。同時,社會分化嚴重而造成的“社會性排斥”現象,導致了一些孩子失去了相應的社會資源和資本,加重了他們犯罪的可能性。本文對日本未來的教育和社會進行了展望,提出應當重視信任、尊嚴、夢想和幸福等價值取向,教育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關鍵詞:重構 學習能力 社會排斥 義務教育
一、引言
隨著信息和傳播技術(ICT技術)的革新,以知識導向為特征的全球化經濟使各國聯係日益緊密,由此帶來的國際經濟領域的激烈競爭,使世界各國都對優質教育追求不懈,教育改革也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日本亦是如此。
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政府開始進行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對於許多日本以外的人士來說,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麽日本要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因為從各種國際教育比較研究來看,比起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日本的學校教育和教師的工作似乎是值得驕傲的。日本教育的“成功”一直以一係列優異的指標著稱,如高中入學率高、各階段在校生保持率以及畢業率高、小學和中學出勤率高、在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IEA)關於國際數學與科學能力調查(TIMSS)、經濟合作組織國家15歲少年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的評估中,日本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而日本學校內部的紀律問題、青少年犯罪率比英美等國都低。因此,在斯蒂芬森和斯廷格勒(Stevenson & Stigler,1992)看來,日本的學校教育和教學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是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