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師範學院 龔孟偉 [1]
摘要:基礎教育改革中課程理論本土化彰顯著主體精神、理論自覺與實踐品格,體現本土的課程文化、課程精神、課程心理。課程理論本土化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擴展契合點,創生新的生長點,浸染涵養本土的特色,形成本土的課程理論體係架構、話語係統、闡釋方法和研究範式,使本土特色、本土精神、本土氣魄、本土語境的課程理論得到本土創新與本土生長。當前研究課程理論本土化的內涵、標準、本土化建構的路徑與方法,對於課程理論本土化建構的思想啟蒙,培養課程理論本土化的文化自覺精神和追求教育變革的理想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課程理論 本土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麽?[1]課程理論本土化的內涵是什麽?用什麽標準衡量課程理論本土化?課程理論本土化建構有哪些路徑與方法?課程理論本土化過程中還存在什麽問題以及怎樣“解難”?這一係列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難以規避和逾越,它不僅關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理論的傳統與實踐,而且蘊涵著課程理論本土化的價值取向、內容方法、評價標準、課程理論體係的選擇與建構、對話與反思、課程理論的交流點、契合點、生長點和課程理論本土化的“母體文化”與“他者”課程理論的異域異族異質文化碰撞、借鑒、融合、內化與創新。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以守護家園的文化立場重視課程與教學變革的本土化問題,……在國際化視域中生成本土化,揚棄地傳承中國文化傳統,堅持從當下中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實際出發,走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變革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礎教育課程理論本土化之內涵辨析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激烈爭鳴之一便是課程理論是否本土化問題,要澄清這一爭論,使新課程改革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發展,必須確立課程理論本土化共同的話語係統,在同一研討層麵,用相對一致的課程研究範式厘定課程理論本土化的內涵及其本土化的標準。“本土化就是本根依存本土的意思。”本土化是異域異族異質的“他者”理論在滿足本土化的條件之下,經過本土化機製的規約、融合、內化、操作與變革,使外來理論順利引入、借鑒與轉化的本土理論與實踐的生成過程。它具有主體性、時代性、地域性、選擇性、實踐性、文化自覺性和轉換生成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