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 熊川武[1]
摘要:自然分材教學是教師讓學習內容隨學生學力差異自然分化並指導學生研究和解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簡言之,就是教師讓學生“順勢為學”。其旨在讓弱生上進、優生更優、全體學生齊發展;它營造以幸福指數、感情調節和師徒合作為標誌的和諧氛圍,建構由自學、互幫、釋疑、練習、反思等環節組成的課堂形態,並采用了指導自學書、互幫顯示板、信息溝通牌、問題跟蹤卷和師徒合作製等輔助手段,為師生的幸福開辟道路。
關鍵詞:自然分材教學 自學 互幫 釋疑 反思 師徒合作
在人文關懷思想普惠民眾、教育要“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呼聲日益響亮的今天,不少國家都在探索個別化教學模式,以便學生因情就學各得其宜。對此,有人感慨曰“近代教育革新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就是個別教學。為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全世界教育係統的技術越來越多樣化”。自然分材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順應我國教學實際而麵世的。
一、“自然分材教學”的實質
自然分材教學是教師讓教學內容隨學生的學力差異自然分化並指導學生研究和解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簡言之,就是教師讓學生“順勢為學”。這裏的“勢”既是學生的學力情況又是學生的自覺精神,以個體和群體兩種形式存在。“順勢”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條件使他們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更好地發揮出來,自學互幫,把握機遇求發展。可見自然分材教學雖然吸取了因材施教和國外一些個別化教學理論的見解,但實質上頗為不同。
與國外個別化教學思想比較,可以看出自然分材教學有更強的人文性。也就是說,國外個別化教學思想大多有兩個方麵的不足:一是把教學看成純技術問題,即忽略了教學中的感情投入或沒有處理好教學中情與智的關係;二是教學活動大多比較煩瑣,不是“推陳布新”,而是“留陳引新”,既增加了學生負擔,又沒讓教師省心,因而難以大麵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