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推行十多年來已經家喻戶曉,但卻未深入人心。不少校長和老師向我訴說他們的苦惱:明知素質教育才是育人之道,但是升學率又是上級領導和廣大家長最看重的東西,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真是比登天還難。
為什麽在我國推行素質教育這麽困難?究其原因,這是教育資源不足與需求旺盛之間矛盾的反映。資源不足表現在量上,也表現在質上。表現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學額不足,不能滿足廣大青年升學的要求。自1999年連續三年高等學校擴大招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發展,招生人數三年翻了一番,在校人數2002年就達1462萬餘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903萬餘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5%(2003年達到17%)。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廣大家長的需求。對於家長來說,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孩子升學是百分之百的問題。於是家長對學校造成很大的壓力。資源不足表現在質上,則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中小學發展極不平衡,過去的重點學校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積累,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優質資源,家長學生趨之若鶩;薄弱學校則受到群眾的冷落。入學競爭從小學就開始。所謂入學競爭,實際上就是爭奪優質資源。高考是競爭接力賽中的最後一棒。為了最後一棒能取得勝利,前麵幾棒的競賽就很重要,因此,應試教育不僅在對付高考上,而且從中考就開始,甚至比高考的競爭更激烈。因為全國高中畢業生高考的錄取率已達58%,而中考中重點中學的錄取率往往隻有10%。這種惡性競爭不解除,素質教育難以推行。
地方行政部門對學校的壓力也不能低估。地方領導對教育最關心的也是高考升學率,並把它作為自己的政績來看待。因此,如果升學率比上年高了,領導就會很高興,又是表揚又是獎勵;如果升學率下降了,學校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對學校來說,素質教育是軟任務,升學率才是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