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九卷:雜草集 野花集

潤物細無聲[1]

字體:16+-

——緬懷劉佛年教授

想起劉佛年教授,在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形象是一位謙和的學者,默默地自己在讀書,默默地在指導學生讀書。“潤物細無聲”正切合劉老育人的風格。劉老是我國老一輩著名教育家、教育學家,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培養了大批人才,正可謂桃李滿天下。但他卻是那樣的謙和,那樣平易地對待學生,對待青年。正是“潤物細無聲,桃李自成蹊”。

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北京主持編寫《中國教育學》,我曾見過他一麵,但當時未能有機會向他請教。“**”以後我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主任,想請學者來講學,想到的第一位就是劉佛年教授。1979年春天,正值中國教育學會成立大會和第一次全國教育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劉老從上海趕來參加會議,我們就把他請到教育係,與一部分教師座談。我們向他請教,教育係怎麽辦。他談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其中有一條,他認為,從教育係的培養目標(中師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人員)來看,教育係最好招收有過教學經驗的教師來學習,應屆高中畢業生缺乏教育實踐,難以學懂教育理論。當時我還有一點不同意見。我認為,當過教師往往隻是中師畢業生,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太薄弱,難以勝任將來的教育研究工作。但是後來我越發感到劉老的意見是對的。我們教育係在“**”後招收的第一、二屆學生大多經過知青上山下鄉的鍛煉,有的當過幾年教師,他們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就比較容易理解,現在他們大多數成了教育理論研究或教育管理部門的骨幹。而剛出高中校門的應屆畢業生讀教育就困難得多。從多年的實踐來看,教育係的理論課程最好放到研究生階段去學習,即在學生有了較寬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有一些教育實踐經驗再學教育理論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