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受到“**”破壞最嚴重的一個領域。“**”結束以後,教育事業在鄧小平同誌的指示下很快恢複,但是教師隊伍卻不是立刻就能恢複的,合格的教師奇缺。同時由於受到“**”的衝擊,教師的社會地位很低,物質待遇很低。20世紀80年代,優秀青年都不願意報考師範院校。很多師範院校招生錄取第一誌願的學生竟然到不了10名。因此各界有識之士都呼籲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和尊重教師。1985年,我曾經和時任教育工會主席的方明同誌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尊師重教的倡議。方明同誌、我校王梓坤同誌等都呼籲要建立教師節。但是我認為,一方麵要大力呼籲社會尊師重教,另一方麵,教師自身也要提高專業水平,值得讓社會尊重。於是1989年5月我在《瞭望周刊》上發表了《必須使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章,提出了教師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觀點。我認為任何一個社會職業,隻有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個職業才能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個職業是任何人都能擔任的,則這個職業不可能有較高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我認為這是社會的一條鐵的規律。
為什麽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因為有一件事情刺激了我。1980年我為了編寫中師學生用的《教育學》教材,和靳希斌、趙敏成同誌到四川、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調查。在湖北武漢時住在省委招待所,同屋住的是一位勞動人事部的幹部。我們茶餘飯後閑聊時就講到知識分子的待遇太低,體腦倒掛,我說我們教師的待遇也很低,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的待遇太低。他忽然說:“小學教師怎麽能算是知識分子?”我說:“小學教師是教書的,有知識的人,怎麽就不是知識分子呢?”他說:“你沒有看到嗎?農村小學教師大多是半文盲,怎麽能稱為知識分子呢?”這句話對我的刺激很大。的確,經過“**”的破壞,教師隊伍中充斥了許多不合格的人。不是有這樣的笑話嘛,有一個村幹部對小學教師說:“你好好幹,幹好了我提拔你去當合作社售貨員!”可見小學教師的地位竟然不如售貨員!怎麽才能讓社會尊重教師呢?我想首先要使我們的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值得人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