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我在附中工作的最大收獲是,我把學到的書本上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聯係起來,這使我對教育理論的理解更深了,特別是使我體會到兩句話的真諦,即“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兩句話成為我一生的教育信條。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在一個學生身上領悟得比較透徹。1958年秋天,全國轟轟烈烈地大煉鋼鐵,學校也不例外。我所在的中學裏,操場上小平爐林立,師生們徹夜奮戰,欲奪取“大躍進”的勝利。一天清晨,我忽然發現在會議室裏睡著一位女學生。第一天我沒有在意,以為她煉鋼煉得太晚了,無法回家。可是一連幾天這個女孩子都沒有回家,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問她為什麽不回家,她回答說不願意回家。再三勸說,她都不願意回家。經過調查了解,我才知道她是一位領導同誌的孩子,生於革命戰爭的艱苦年代,出生後就被寄養在老百姓家裏,1949年後才被接回家,因此與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離。再加上母親要求過嚴,據說姥姥還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待她與對待她的哥哥不一樣,孩子覺得缺乏家庭溫暖,因此拒絕回家。對她再三進行勸說工作都無效,我隻好把她安排在學生宿舍裏。之後我曾多次和她母親聯係,勸她多給孩子一些溫暖,有了感情才能對她提出要求。但是,她的父母卻覺得學校對她的要求不嚴,因而使她的思想不穩定,學習成績欠佳。我們在教育思想上發生了分歧。
這時我就想到馬卡連柯[51]的一句話:“隻有尊重學生,才能要求學生。”對學生的愛,首先在於尊重他、相信他,滿足他的合理要求也是對他的尊重和信任。隻有在這種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敬愛,達到教育的目的。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我是從許多學生的學習中看到這一點的。我發現有些學生喜歡數學,有些學生喜愛語文;凡是他們喜愛的課程學得就很好,不喜歡就學得不好,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學它。有些學生喜愛某門課程,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對課程本身有什麽了解、有什麽興趣,而是由於老師講得好,引起了他的興趣;還有些學生對某門課感到不喜歡,並非因為對該門課的厭惡,而是因為對任課老師不滿,換了一位老師,學生的興趣又能被調動起來。總之,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