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的認識來自自己腳下
池田
為使我們的對話更好地展開,同時也為方便讀者,我想我們還是先相互做一下自我介紹,並聊一聊我們此前的人生道路吧。
我1928年1月2日出生在東京大田區一個臨海街區,我家自江戶時代起就經營海苔作坊。我至今不能忘記兒時的情景,那時我常在充滿著潮水氣息的沙灘上玩耍,也常早起把手浸在冰冷的海水中幫父母去撈海苔。所謂鄉土,不但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更是養育了一個人的母親般的環境。創價學會的第一任會長牧口常三郎是一位地理學大家[5],他在綜論人、社會與地理三者關係的《人生地理學》(1903年出版)中說,“吾人以鄉土為產褥而生而育”[6],指出了鄉土對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他還把鄉土作為觀察和理解世界地理的基點而予以高度重視。在這本書的緒論中,牧口先生這樣說道:“毋忘有一根本之觀察方麵,此者無他,各自鄉裏是也。”可見他主張在“世界”之前有“國”,而“國”之前則有“鄉裏”衣食住之營為。隻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為一鄉民,方為一國民、一世界民”的自覺,才會懂得“正當而切實的立腳點”[7]。從自己的腳下開始認識社會——這一方法指向“並非支離破碎地教授和注入知識,而是令學生以自己之力體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授以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8],這一主題與重視當地社會的牧口先生的教育方法是相通的。
顧先生的故裏是江蘇省江陰市,江陰北麵長江,南臨太湖,自古以來即一大要衝,是一方鐫刻著悠久曆史的土地。現在更是高樓林立,發展也非常迅速。長江極為壯闊,牧口先生雖未有機會造訪貴國,但他記下了對長江的深深憧憬,說那是“規模狹小之島國人,幾不可想象之處”[9]。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回想起曾任職的江南地方時這樣詠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10]“江南好”,這句話直截了當,濃縮了詩人的感動。我在1975年4月第三次訪華時,中方安排我們乘船自上海的黃浦江駛到長江。被滔滔江水搖著,我在船上與當時中日友好協會秘書長孫平化和上海市的有關人士展望中國的未來。1978年9月,我第四次訪華時,還訪問了天下名湖——太湖,在船上看到了金光閃耀般的風景。吟詠起白居易的詩,我就不能不想起那山清水秀的絕景。《徐霞客遊記》的作者、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非常有名[11],他也是您的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