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愛人”

字體:16+-

日蓮大聖人出來向當時的幕府諫言,提倡佛法,講解《法華經》,也是為了普度眾生。心正才能國立,確與中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有某些相似之處。

中國儒家學說也是以人為本、勸人為善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仁”字。《論語》中解釋“仁”字就有一百零四次。總的解釋就是“仁者愛人”。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1]孔子周遊列國,就是宣傳一個“仁”字,勸說各國君主恢複周朝的禮節,施仁政於民,建立和諧的社會。

孟子主張“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範是人的本性。雖然當時學界對孟子的性善說有爭議,如荀子主張性惡說,告子主張不惡不善說,但最後都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為善。剛才池田先生還提到,墨子更是主張“兼愛”,無差別地愛所有的人。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把愛人作為核心,愛人就是和平。因此和平思想滲透到中國人的心靈中。

池田

“愛人”是顧先生在教育現場所宣示的信條。思想必須有體現它的楷模存在,才能發出不朽的光芒。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正是一個把理想落實到行動上的人,他的實際行動便是培育其衣缽的繼承人,這令我感觸很深。我覺得培養了許多後繼者的孔子是注重行動之人。“仁”這個字就蘊含了深深的哲理,孔子的學說更成為萬人行動的規範。在這點上,我感受到了他作為人類教師的偉大智慧。

日蓮大聖人在自己一生中,始終踐行“立正安國論”。“立正安國論”是我們和平運動永遠的方針。這一理論指出,並非僅靠打坐修習佛法就能“立正”,而是應該祈求社會的太平,從自己做起,付諸行動。這種有力的實踐論一直銘刻於我們心中。順便說一下,大聖人在這本書中多次用“囻”字代替“國”或“國”字來表示國家的意思,可見他有把民眾作為社會根本的思想。[32]我們堅信,“立正安國”的精神,將超越時代與地方的局限,有助於實現世界人民的幸福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