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製誕生的準備時期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學校的目的是傳教。洋務派開辦洋學堂,目的是培養一批辦洋務的人才,並沒有想到要建立新式的學校製度。相反,他們害怕西方文明摧毀中國的封建文化,從而動搖封建專製統治,因此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所謂中學為體,就是建立在中國儒家文化“三綱五常”基礎上的政治體製不能變;西學為用,即西方的科學技術可以為我所用,成為洋務派希冀的“自強富國”的手段。他們隻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器物層麵,認為中國不如西方,主要是缺少堅船利炮。但是,甲午一役,摧毀了他們的幻夢。一部分覺悟起來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甲午之役的失敗主要不是在器物上。當時我國的北洋水師在裝備上、在艦船的噸位上都比日本海軍要強,但是為什麽還吃敗仗呢?關鍵還在於製度上。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於是發生了維新運動。
維新運動是由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官吏和知識分子發起的。他們認為僅有西方的科學技術、堅船利炮並不能救中國。維新派的主要領導人梁啟超提出“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的主張,“政學”就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學習西方政治的目的是建立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維新派企圖依靠光緒皇帝的力量進行自上而下的政治體製改革,建立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製度。
為了變法的需要,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猛力批判維護封建政體的倫理道德,批判封建主義教育。針對宋明理學的“窮天理,滅人欲”的封建主義教育綱領,康有為指出,從來沒有什麽天理,而人的自然欲望、血氣心知倒是天之所賜,這叫作“天欲而人理”[1]。但是,同時他又把一切維新變法的思想歸之為孔子“托古改製”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見康有為著《孔子改製考》),認為孔子修《春秋》,複周禮,就是改革政體,因此,改革政體,古已有之,今天的改製,不僅不違背古訓,反而是遵循聖人遺誌,革新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