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與農業社會大相徑庭。在農業社會,人類主要被束縛在土地上,是一種閉關自守的社會風貌。在政治上,專製政體為絕對服從長官意誌提供保障,人民的權益遭到蔑視和踐踏。充當統治階級的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直接控製著軍事力量,武力是其最重要的統治工具。而在工業社會,大部分成年人被集中在工廠,從而形成了集中的都市化社會。整個政治結構也反映了工業生產的要求,形成了貫徹理性精神的程序化的科層製度。占據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也采取了不同於以往的統治方式,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間接影響政治,而把武力作為最後的保證。因此,農業社會中存在的人對人絕對依賴的狀況得到了改善,使人在相當程度上獲得了自由和獨立性。
最後,工業社會的思想觀念有了飛躍性的進步。在整個農業社會,樸素的人文思想和宗教思想是當時社會的主導思想。樸素的人文思想雖然在人類和自然的關係上采取重視人類社會的態度,但它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的認識還極為膚淺和不精確。到中世紀,歐洲的宗教思想占據了統治地位。煩瑣的宗教哲學是人類認識自然、控製自然能力低下的必然結果,它的極端發展使人喪失了主人的地位而淪為上帝的奴隸,同時也為現實社會中階級的不平等提供了理論根據。工業社會以後,人本主義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它蔑視神權,高揚人性,構築了現代社會人道主義理論大廈。同時,科學的理性精神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注重實驗和歸納論證的方法論成為科學進步的重要支柱,它不僅在自然科學中得到應用,而且被廣泛運用於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之中。而農業社會運用常識、經驗和思辨哲學來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論,受到了人們的批判。工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轉變,農業社會中那種崇尚宗教權威(神權)和崇尚政治權威(君權)的價值觀念被崇尚經濟權威(金錢和金錢的擁有者)的價值取向代替,甚至工業社會的每一點進步都與資本家無止境的利潤追求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