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民族中心主義的含義比較廣。它指的是主體根據自己的文化係統、社會係統和人格係統所賦予的價值標準和認知方式來分析和評價客係統的教育現象。當分析和評價客教育現象的目的不同時,民族中心主義的表現形態也將不同。分析和評價客教育現象的目的可分為兩類:一類指向客教育現象(如考慮國家的對外政策和教育援助等);另一類指向本文化教育(如為了改革本國教育)。下麵先分析第一類民族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這個概念與曆史學中的“歐洲中心論”的概念密切相關。歐洲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是世界中心,人類社會都必須經過歐洲曆史上的各發展階段而達到現代化。這種觀點曾經影響一些使用現代化框架研究發展中國家教育的學者。因此,在論及教育的傳播和交流時,西方中心主義將會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並可通過傳播和擴散來實現。因此,它將忽視教育的交流和互動,即忽視受體的吸收和創造能力,把受體當作容器。
民族中心主義假定價值標準和認知方式的普遍性,而實際上它的所謂普遍的價值標準和認知方式僅具有特殊性。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主體使用本文化的概念來描述他國的教育現象,但主觀地認為他國的主體也使用同一概念來描述該現象,或者認為他國的同一概念所描述的教育現象與自己的一致。
樸素的民族中心主義的資料往往不是實地調查的結果,常常是遊客、傳教士和殖民地執政官員的報告和筆記。[50]它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它的基本假定中,資料隻是用來進一步證明它的基本假定。
民族中心主義還體現在對教育製度的看法上。貝雷迪說,康德爾並不直接了解蘇聯,也不會講俄語,卻強烈譴責蘇聯的極權主義。[51]同樣,蘇聯學者也極力批評資本主義各國的教育,甚至認為這是蘇聯比較教育家的主要任務,宣揚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如何優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