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五卷: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導論

八十年代國外教育發展的展望[1]

字體:16+-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時期,但一進入7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教育危機。現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家都在驚呼教育危機有增無減。教育危機的出現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變化有關。自從197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一直沒有複蘇,已經在長期蕭條中度過了9年。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普遍存在生產過剩危機、貨幣危機和國際收支危機,使得生產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加劇。經濟危機迅速地反映到這些國家的教育上,因而產生了教育危機,主要表現在下麵幾個方麵。

第一,畢業生就業困難,大學畢業生過剩,失業人口增多。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各國都擴大了中等教育,但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成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幾年前大家還喊“教育不足”,現在一變而為高喊“教育過剩”了。如法國,據1977年統計,失業青年情況如下:持職業教育證書者為28.5%,持職業能力證書者為17.3%,持中學職業教育證書為21.3%,中學會考及格者為20.7%,短期技術大學畢業生為16.1%,持學士文憑者為13.1%。在美國,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1972—1985年將有1 530萬名有學曆的畢業生和大學研究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但用於補充、更替、提高勞動力水平而更換勞動力所需的人數總共是1 450萬人,供求之間的矛盾是將有80萬人得不到就業機會。

第二,教育質量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破壞學校紀律的現象不斷出現。美國許多家長反映,近十幾年來美國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不如以前,文理不通、拚寫失當、詞不達意等錯誤比比皆是。有的人認為,這種寫作危機是20世紀60年代受“教育改革運動”的衝擊,許多學校把傳統的語法課和行之有效的講授方法拋棄掉的結果。語文是這樣,其他學科的教育質量也很低。他們驚呼“在過去十年中,蘇聯人在教育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他們教育製度上從未有過的成就”。美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每況愈下,在入學率接近50%的情況下,上大學這件事就帶有某種社會強製性。不願意上學而勉強就學的人數增加,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往往中途“輟學”。據美國聯邦政府統計,美國1960—1975年,大學生取得學位的人基本上是4年前入學人數的50%~53%,其中還包括用5年以上時間才獲得學位的人,所以,按期畢業的學生實際上低於50%。現在,美國“輟學”的學生數已經多達200萬人,相當於在校學生總數的1/5。以上這些情況雖然在西歐和日本還不普遍,但學生負擔過重、學習質量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學生鬧事等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在日本,主要的問題是因為職工學曆的提高,產生了“學曆主義”的高度競爭。一部分學生因為追求學曆而拚命讀書,以期考上名牌大學,畢業後能獲得較好的職業;另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在學校中破壞、搗亂。“學曆主義”的影響使日本變成了“考試地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間互相仇視、互不信任的心理狀態,甚至在學校內部和家庭內部產生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