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五卷: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導論

“比較教育研究叢書”總序[1]

字體:1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因為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落實到課程上,落實到課堂中。縱觀20世紀三次大的教育改革,都是從課程改革開始的。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紀之初,簡單地說,是以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批判課堂中心,提倡活動中心,強調課程必須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教材要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聯係。第二次教育改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核心仍然是課程,提出要加強課程的學科結構,在傳授學科的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於是出現了一批新教材。雖然後來因為這批新教材太難、太深,未能普及,但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起自20世紀80年代,這次改革的背景是經濟的全球化、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改革的核心依舊是課程。所不同的是,這次課程改革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各國都在根據本國的實際提出不同的改革目標。有的國家提出要加強基礎,有的國家提出要培養健全的人格。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的教育改革也總是以課程改革為核心,而且是與世界各國課程改革同步的,除了“**”期間耽誤以外。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國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時,我國的教育改革也開始起步。當時修訂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以“一綱多本”的原則,編寫了多套教材。20世紀末又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國家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和課程綱要,編寫了多套教材。新的課程改革經過三年的試點,於2005年在全國全麵鋪開。

課程改革與教學是分不開的。課程的實施可以分多個層次:一是理想課程,即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二是開發課程,即編寫的教材;三是實施課程,即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實施課程是最關鍵、最主要的環節,它是靠廣大教師來實施的。因此,教師隻有透徹理解課程改革的意義、精神和目標,才能實現理想課程所設定的目標。曆次課程改革都要求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除了理解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的精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打開教師的思路,轉變教育觀念。有了新的觀念和思路,就會不斷地創造出方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