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五卷: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導論

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節選)[1]

字體:16+-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前,比較教育研究重視因素分析法和曆史法的運用。因素分析法的先驅——英國的薩德勒認為校外的事情比校內的事情更重要,為了真正了解外國教育,必須考察該國教育製度的社會背景。漢斯則對影響教育的諸多外部因素加以係統化,把它分為三類:自然因素(種族、語言、地理和經濟),宗教因素(羅馬天主教、英國國教和清教徒),世俗因素(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康德爾繼承了薩德勒的觀點,認為要了解和評價各國的教育製度,需要對影響教育製度性質和發展的曆史傳統、國民態度、政治和經濟諸因素進行分析。他強調運用曆史法,並認為比較教育是教育史的延續。60年代以後,比較教育研究逐漸重視實證研究,但是實證研究也離不開因素分析。因為任何教育製度和事實都與教育係統外部的因素有關。將外部因素做橫向的分析,就是通常說的因素分析法;將外部因素做縱向的分析,就是曆史法。因此,因素分析法和曆史法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比較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運用因素分析法和曆史法的過程中,還需要與其他方法結合,如文獻法、調查研究法、實證法等。

影響教育製度和事實的因素很多。漢斯將它們分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如果從人類的基本社會活動來分,影響因素又可以分為政治因素、經濟(生產)因素、文化因素等。研究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有教育政治學;研究教育與經濟的關係,有教育經濟學;研究教育與文化的關係,有教育文化學。但是這些學科隻是從一個平麵上將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聯係起來研究,比較教育研究的獨特性就在於它的縱橫的多維性。從空間上看,它是跨國家、跨地區的;從時間上看,它以當代為主,追溯到曆史的影響。因此,它又是分門別類的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