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作為教育學科群體中的一門分支學科,它還很年輕,主要表現在至今對它的定義眾說紛紜,它的研究對象和範圍還不確定,它的研究方法體係還缺乏科學性。美國卡紮米亞斯和馬西亞拉斯合著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一書,開頭就提出一大堆問題:“比較教育憑它本身的性質是否已經是,或者有可能稱作具有特殊方法與內容的學科?它應當集中研究教育的哪些方麵?它與其他方麵處於怎樣的關係?它是否應該作為某一門或幾門已經確定的社會學科或文科的附庸?在多大程度上,它可以從理論或者應用的觀點來加以研究?”他們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隻是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的主要論點是:比較教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可以從其他學科劃分出來,按照所研究的問題的種類,進行係統的學術研究。”也就是說,他們避開了比較教育的定義和研究方法體係的問題。的確,要回答上述問題並非易事。幾十年來,比較教育學者在這方麵做了許多工作,提出許多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但不能說問題已經解決。
沒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論體係,很難說這門學科已經成熟,比較教育的困境就在於缺乏科學的方法論體係。當然,話又要說回來,並非借鑒別的學科的方法,就一定是別的學科的附庸。哲學的方法論是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各門學科都要以哲學的方法論為指導,但不能說所有學科都是哲學的附庸。有一點卻是事實,即許多學科都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當今學科向著分化和綜合兩個方向發展。分化出來的學科必然會帶著母體的某種方法;綜合起來的學科又必然會融合幾門相關學科的方法。因此,借鑒別的學科的方法,不僅不是什麽壞事,反而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問題在於借鑒別的學科方法以後要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