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四卷:教師教育 教育對話錄

從教到學,教師如何應對[1]

字體:16+-

近日,在明遠教育書院成立大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教授與日本教育學會原會長佐藤學教授就“從教到學——學校需要哪些改變”進行深入對話。

對話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益民教授就學習的主體、本質、特征,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等問題,請教了兩位教育專家。

一、怎樣轉到以學為中心的研究

高益民:顧老師是我國最早把“終身學習”概念引入中國的學者。顧老師和佐藤老師每月甚至每周都去學校。20世紀80年代,顧老師就開始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您當時是怎麽想到這個問題的?

顧明遠:“**”結束後,我國恢複了中等師範教育,教育部要我編一本中師教科書。講到學生這一章時,我想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長,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在被動地學,那麽學生到底應該處在什麽地位?我在這本教科書中就提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的留聲機、相機,可以把老師講的都錄下來。學生有主觀能動性,老師講得好,他就記住了;老師講得不好,他就記不住。感興趣的,他會用心聽講;不感興趣的,他可能就不聽了。

當然,對此也有很多爭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麽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哪裏呢?教的作用很重要,但教師一定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願望,把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生絕對是主體,通過主動學習而不是靠灌輸來獲得智慧和能力。

高益民:佐藤老師是怎樣以學為中心進行教育研究的?

佐藤學:我經常說,沒有國際目光和曆史目光的交錯,就不可能解決教育的問題。我認為,看待教育問題,要有三種眼:第一種是“螞蟻的眼”,要看得非常細,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師觀察學生怎麽學習,就是要觀察得非常細。第二種是“蜻蜓的眼”,會從各個角度觀察事物。第三種是“鳥的眼”,能夠俯瞰大地。看待教育問題時,這三種眼要結合起來,這也是教育問題難以解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