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四卷:教師教育 教育對話錄

麵向未來的教育如何定位教師角色與價值[1]

字體:16+-

——顧明遠與彼得·聖吉凝聚東西方智慧的再次跨界對話[2]

時隔一年,2016年10月20日,中國教育界泰鬥、著名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與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學習型組織之父”、北京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彼得·聖吉(Peter Senge)先生再度聚首北京師範大學,又一次展開凝聚東西方智慧的跨界對話。兩位大師圍繞“更好的老師、更好的未來:塑造麵向21世紀的新教師”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共同探討教師發展與轉型的方向、路徑等問題。本次對話由北京師範大學高級管理者發展中心執行主任趙實主持。

一、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學習者的成長

趙實:前幾天,我們通過“WE教育”[3]做了一個小型的網絡調查,讓網友選出一個詞來比喻教師的角色,如“蠟燭”“靈魂的工程師”等。從我們收到的300份答複來看,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傾向於用“共同的學習者”比喻教師,而非教育工作者則更多地選擇了“引路人”這個選項。請問兩位先生,你們又會選擇哪個詞來描繪你們心中的教師形象呢?

顧明遠:我認為教師是一個引路人。今年(2016年)教師節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講話時指出,教師是培養品德的引路人,是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我非常讚同這個觀點。在傳統教育裏,教師是知識的載體和權威。然而,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有些人因此認為教師可以下崗了,但我認為教師不會消亡,因為我們依舊需要教師為我們引路。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