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與彼得·聖吉凝聚東西方智慧的跨界對話
跨越過去,展望未來。2015年10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京師廳,一場凝聚東西方智慧的跨界對話在這裏舉行。對話雙方分別是中國教育界泰鬥、著名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與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學習型組織理論創始人、“2030中國未來鄉村學校計劃”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彼得·聖吉(Peter Senge)先生。兩位大師圍繞“未來的教育:我們如何邁向新的時代”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的思想交流。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教授擔任對話主持人。
一、教育經曆與心智模式有密切關係
周作宇:兩位大師一位來自東方,一位來自西方;一位是1929年教育老兵,一位是1947年的管理新人。在跨越兩個世紀的過程中,兩位大師各自在美國、在中國,在教育界引領了時代的發展,打造了理論的地基,同時又展開思想的翅膀,迎接未來的廣闊空間。所以我們說,今天的對話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兩位先生從係統、曆史的角度相向而行:一位曾經報考上海交通大學的運輸管理係,從工程走到了教育;另一位從事管理,並從管理走到了教育。教育在兩位大師身上都有深深的烙印。所以,我想請兩位大師首先談談教育對你們自身發展的影響,在兩位大師心智模式的形成中,教育起了什麽作用?
顧明遠:小學、中學,我都是在我們國家最黑暗的年代度過的,從三年級開始到初中畢業,我們的國家一直遭受著日本侵略軍的殘酷踐踏,之後又是國民黨統治的體係。可想而知,當時學校辦學條件很差,什麽設備都沒有,是在黑板上講實驗。但是,我遇到了好的老師,他們給了我很好的教育,對我影響很大。其中有一個老師,20多歲就得了肺病,我們學生都不知道。可這個老師上課時始終神采奕奕,講課特別生動。她是講幾何的,所以我的幾何學得特別好。還有一個音樂老師,也兼任美術老師,我們當時也沒有什麽樂器,隻有口琴,他就給我們組織了口琴隊。當時我們的學校非常自由,搞了很多活動。我還是足球隊的領隊,但是沒有參加過比賽,因為同學們嫌我個子矮。我們還有一個曙光文藝社,後來又辦報、辦雜誌。我受的教育是這樣的教育。所以,我現在經常講,學生成長在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