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麽要發展電化教育?
電化教育是20世紀2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從國外引進的,至今已經經曆幾個發展時期。開始的時候僅僅從教育的媒體著眼,因為聲像是通過電表現出來的,所以中國把它稱為“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局限於教育媒體,起教育的輔助作用了,而是逐漸變成一門教育技術,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教育技術也成了教育科學群體中的一門學科,因此就發生了這門學科的名稱之爭。有人主張應該叫作“教育技術學”,理由是它的研究對象已經不限電化教育的媒體了,發展到課程設計、教育過程的優化等問題,而且國外也早已不再稱“電化教育”了。另一些人主張“電化教育”一說通俗易懂,已經在我國通行了50多年,已為大家所熟悉和接受,內容可以有發展,名稱不一定再更改。我認為,名稱問題可以慎重討論,關鍵是它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要確定下來。的確,近幾十年來,電化教育發展得很快,它的內容不限於運用教育媒體做輔助性的教育活動,還要對媒體的運用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加以研究,使它成為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優化教育過程。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設計電化教材,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是開展電化教育的最終目的。為什麽說電化教育能夠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呢?這就要從教育過程的規律來研究。
構成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育影響。教育影響包括教材和教育手段,也有人主張四要素,即教師、學生、教材和教育手段。但是從曆史的長河來看,構成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是前三者,教育手段是後來才逐漸參與進去的,而且從它的作用來講,主要是延長和加強師生作為主體的器官的作用,使肉眼看不到的東西通過顯微鏡、望遠鏡能夠看到;使耳朵聽不到的東西通過聲音的放大或轉換能夠聽到。教育手段在教育過程中並非不可缺少。隻要有教師、學生和教材(包括口頭的和書麵的),教育過程就可以進行,因此,我主張教育過程三要素說。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過程的複雜化,現代化教育手段已經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說現代教育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育手段四個要素組成的。電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電化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已經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而是改變了舊的教育模式,使教育過程具有新的內容和形式。但是即便如此,電化教育本身的優勢也仍然是在延長和加強師生主體的認識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這種優勢,它才能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改變教育內容和形式,優化教育過程。隻有認識到電化教育的這一特點,我們才能正確地擺好電化教育的位置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把電化教育說成是文字教學的輔助工具,顯然是不對的,但是說要用電化教育來代替文字教學,用電化教材來代替文字教材,也是不正確的。電化教材和文字教材同樣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它們相輔相成,共同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但因為文字教材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而電化教材的曆史還很短,而且還很不完善,因此,在目前來講,還隻能處於輔助的地位,這也是事實。隻有對電化教育進行深入研究,並且編製出了合理的、優秀的教材,才談得上電化教材與文字教材的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