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同誌在1985年題詞“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師”,概括了教師同“四化”的密切關係,以及教師所承擔的曆史重任。然而,我國現有的師資狀況與這種要求很不適應,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有很大差距。改變這種狀況,加強和發展師範教育是關鍵。萬裏同誌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著重指出:要把各級師範教育提到重要地位。
根據統計和預測,教師的缺額很大。例如,北京市中學每年需補充教師2 300人,但北京市高等師範院校每年隻招生1 000人,畢業分配到中學的隻有700人。另據1982年底統計,四川高中教師中,大學本科畢業生占51%(“**”前為64%);初中教師中,專科以上畢業生占17.8%(“**”前為68%)。這些數字表明,“**”對教育的破壞,其影響至今尚未消除,師資隊伍的素質還沒有恢複到“**”前的水平。同其他行業一樣,教師隊伍中間也缺了一代人。而這種不適應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狀況,到20世紀90年代一大批骨幹教師退休後,將更加嚴重。因此,及早采取措施,積極培養新的合格教師,已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有必要盡快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教育要立法
要從法律上規定什麽人能夠當教師。汽車司機領取了駕照才能開車,否則難免造成人身傷亡的車禍。教師亦然。不合格的教師教書會耽誤一代又一代人。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實行教師證書製度,大學畢業生要當教師,必須通過取得教師證書的考試才行。而在我國,由於教育沒有立法,加上政治、曆史原因,似乎什麽人都可以當教師。教師工作之所以被人瞧不起,缺乏吸引力,與這種做法不無關係。
目前,我國的900萬名中小學教師,半數以上達不到應有要求,要考核的確困難很大。但凡事總要有個開頭。有了教師資格的立法規定,就有了要求,有了標準,經過若幹年的努力,教師隊伍定將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