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普通學校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形式
蘇聯剛公布的《蘇聯普通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草案)》表明,這次改革旨在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把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逐步結合起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蘇聯的經濟建設。
蘇聯在1958年的教改中,曾試行在普通中學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當時采取的辦法是學校自辦車間、農場,或者學校與企業掛鉤。但由於當時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不足,沒能找到一個實施職業技術訓練的更為適當的形式。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和產生了一個較好的形式—校際生產教學聯合體。
莫斯科市十月革命區第二校際生產教學聯合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聯合體建立於1976年,負責本區的16所中學高年級學生的職業技術訓練。九年級、十年級的學生每周1天到達這裏接受訓練,包括2小時的理論課,4小時的生產實踐課。聯合體設立6個專業;車工、縫紉、烹飪、售貨員、銀行業務和汽車駕駛,並與10個企業單位掛鉤,這些掛鉤單位被稱為基地企業,負責提供設備、原材料及成品處理,並提供實踐課的教師和實習場所。例如,車工專業有2個車間,一間是由著名的紅色無產者機床廠裝備的,另一間是由莫斯科軸承廠裝備的。學生在這裏生產的產品就是掛鉤工廠的零配件。又如,汽車駕駛專業與2個出租汽車站和1個汽車修配廠掛鉤,裝備了一個引擎車間和一個修理車間,並提供4輛小汽車供學生實習。基地企業還為學生提供在暑假進行20~25天集中實習的場所,並發給學生實習津貼,相當於最低工資的1/3。
在聯合體,學生既可學習理論,又可實際操作。高年級學生兩年中在這裏學習60多天,加上20天的集中實習,共有80多天的時間接受職業技術訓練。畢業時通過考試,即可獲得二級工的職業技術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