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蘇聯教育

三論蘇聯普通教育的改革[1]

字體:16+-

1984年1月4日,蘇聯《真理報》公布了《蘇聯普通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草案)》(以下簡稱《基本方針》),經過3個月的全民討論,由蘇共中央全會於4月10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於4月12日正式通過。隨後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又做出了一係列的決定來保證基本方針的實施,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的有以下6個決定:①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關於進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進普通教育學校工作條件的決定》;②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關於改進學生勞動教育、教學、職業定向和組織他們參加公益生產勞動的決定》;③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關於進一步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提高其在培養熟練技術工人方麵的作用的決定》;④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關於完善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係統師資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並改善他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的決定》;⑤蘇聯部長會議《關於進一步改進兒童學前社會教育和入學準備工作的決定》;⑥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關於提高教師和國民教育其他工作人員的工資的決定》。

這是繼1964年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這次改革將對蘇聯教育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一、新的教育改革的曆史背景

筆者在《蘇聯普通教育的幾次改革》(參見《外國教育動態》1982年第2期)中曾經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普通教育的改革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1958年強調學校同生活的聯係,強調勞動教育;1964年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強調知識教育,轉向實現教育的現代化;1977年以後又一次強調勞動教育和職業訓練。通過20多年的努力,蘇聯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第一,基本上普及了十年製教育,提高了勞動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第二,完成了教育內容現代化的過程,到1975年完成了學校向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過渡。第三,更新了學校的教育設備,中學以上都采用了專門教室(工作室)製度,電化教育已經普及。第四,在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但是從上述幾次反複的改革中可以看到,普通教育中始終存在一個主要矛盾,即知識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矛盾,它反映了中等教育既要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又要為畢業生直接就業做準備的矛盾。隨著中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中學畢業生要直接參加生產勞動。據1980年統計,八年級畢業生有33.6%要進入初、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或者直接就業,十年級畢業生有68.1%要進入技術學校或直接就業。因此,中等教育要為青年就業做準備,這就需要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訓練。這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勞動者不斷提高文化科學水平,要求中等教育為高等學校提供高水平的新生,因此,要實現中等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把新的科學知識不斷地充實到學校教學內容中去,就要求學校加強知識教育。但是教學時間是一個常數,不可能把新的科學知識都補充到教學中去,這又產生了第二個矛盾,即知識教育與學習年限的矛盾。特別是蘇聯,學製比較短,中小學加在一起隻有10年,要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學完普通的基礎知識,難度很大。所以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在蘇聯始終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次教育改革就是要解決這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