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考察團一行8人,於1984年5月20日至6月11日訪問了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伏爾加格勒的14所高等學校,與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烏克蘭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蘇聯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負責人進行了多次座談,對蘇聯高等教育的現狀和20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20多年來,蘇聯高等教育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蘇聯的經濟發展,蘇聯高等教育在這段時間內發展很快。據統計,1945—1969年的24年間,在校大學生增加了5倍多,由73萬人增長到455萬人。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展的速度就慢了下來,大學生的平均年增長率在50年代為6.88%,60年代為7.27%,70年代為1.08%。1983年有高等學校891所,在校學生528.4萬人。
蘇聯高等教育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蘇聯高等教育的體係總的方麵沒有什麽變化,保持了它原有的特色。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對高等教育的理解上,還是在高等教育的領導體製、結構、辦學模式上都沒有重大的變化,可是在具體的培養規格上,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上,以及教學方法上都有許多變化。現在我簡略地將它的變與不變分別介紹一下。
一、20世紀50年代以來沒有變化的地方
第一,對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蘇聯始終認為,高等教育是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必定是專家,如工程師、醫師、教師、法官等;以培養中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即使受的是中學後的教育,也隻能稱為中等教育。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負責領導高等專業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兩個等級的教育,培養兩個不同等級的專門人才。20多年來,世界各國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紛紛建立和發展短期大學、初級學院,把這些學校納入高等教育的範疇。蘇聯也相應地發展了建立在完全中學基礎上的中專(完全中學畢業以後再學習2~3年,或者不完全中學畢業以後再學習3~4年),這種學校實際上已經達到西方國家短期大學和我國專科學校的水平。但他們仍然把它歸之為中等專業教育,區別於高等教育。它的畢業生隻能擔任技術員、文書官、護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