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是世界各國教育大發展和大改革的時代,改革的特點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這是與60年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形勢相適應的。但是,教學內容的改革不隻是要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要遵循教育的內部邏輯,還要適應受教育者的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事與願違,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20世紀60年代搞的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就是缺乏對後兩個因素的考慮,因而到70年代就暴露出很多問題,突出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太深太難,分量太重,過於理論化,學生不適應,教師也不適應,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消化不良,質量下降。20世紀60年代教育改革的毛病是帶有世界性的,蘇聯也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新的路子。有的教育家主張回到原來的基礎上,全盤否定教學內容現代化的成績和意義,這當然是行不通的。時代在發展,教育也在發展,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是有著極大的進步意義的。問題是如何使現代化的過程符合教育發展的內部邏輯,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效。
蘇聯從1964年開始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來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他們采取的措施及其中的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第一,把教學內容的現代化與學製改革實驗結合起來。從1957年開始,蘇聯許多教育家就從事“教育與發展”的實驗,並在實驗的基礎上,於1964年以後開始把小學4年縮短為3年,初中從4年延長到5年,盡管這樣的學製還存在問題,但是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學製改革的實驗結合起來的做法是可取的。一定的內容總是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如果在原來的學製框框裏改革教學內容,往往會限製內容的改革。當然,如何把兩者結合好,也還需要進一步實驗。
第二,把教學內容的現代化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蘇聯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不是組織大批專家學者坐在屋子裏編教材,而是和廣大教師相結合,邊編教材,邊實驗,邊過渡,用了10年時間才完成了采用新教學大綱的工作,同時寫出了103種教科書,因而這些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是有實驗作為基礎的,是較為可行的。後來發生的問題說明,改革與實驗結合得還不夠,實驗的麵還不夠廣。可見任何一項改革必須反複實驗,不斷修正,不能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