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以來,我國中等教育進行了結構改革,逐步改變了單一化的普通中學的局麵,發展了職業技術教育,1984年全國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在校學生數已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的34%。但是,要使教育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職業技術教育還必須有較大的發展,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和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為了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從思想上認識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它在學製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本文試圖就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曆史、國外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以及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做一番簡要的剖析。
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曆史演變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產物。大工業生產是以機器生產為特征的。機器的采用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簡化了工場內部工人的職能,使體力和技藝成為次要的條件,工廠裏大量雇用婦女和兒童勞動。馬克思指出:“使用勞動工具的技巧,也同勞動工具一起,從工人身上轉到機器上麵。工具的效率從人類勞動力的人身限製下解放出來。這樣一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技術基礎就消失了。因此,在自動工廠裏,代替工場手工業所特有的專業工人的等級製度的,是機器的助手所完成的各種勞動的平等或均等的趨勢,代替局部工人之間的人為差別的,主要是年齡和性別的自然差別。”[2]機器把未成年的兒童變成單純製造剩餘價值的機器,造成了智力的荒廢,他們受不到應有的教育,更不用說職業技術教育了。但是,正是大工業機器生產提出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工場手工業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麵發展,現代大工業生產則要求人的全麵發展。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最後的形式。現代工業通過機器、化學進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這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術訓練,以適應大工業生產不斷變革的客觀要求。馬克思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大工業生產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提出來,指出,必須“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麵發展的個人,來代替隻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3]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不但對人的全麵發展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發展的條件。現代工業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出現了工藝學。正如馬克思所說:“大工業的原則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樣,把每一個生產過程本身分解成各個構成要素,從而創立了工藝學這門完全現代的科學。”[4]工藝學的產生使勞動者有可能掌握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個生產係統。工藝學校、農業學校和職業學校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