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文化的共性
2009年,我在清華大學的論壇上曾經說過:大學文化的本質是求真育人。這是大學的共性。自中世紀大學建立以來,眾多老師和學生集聚在一起自由討論,研究學術,追求真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成為知識創新的引擎,很多新知識、新科技都是在校園裏誕生的。大學不僅通過學術研究創造了知識,而且創造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大學也注重創新。中國經典《大學》中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在注釋中說:“親當作新。”又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所以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創新,就要有新的思維方式。舉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講,我們日常生活中縫衣服用的針,針眼總是在粗的一頭,一根針一根線,縫製衣服是很慢的,但是把針眼設在針尖上,就發明了縫紉機,縫衣服的效率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這就是改變思維方式所創造的奇跡。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思潮變幻莫測,如果沒有思維方式的創新,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2012年3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了《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高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報告,介紹了21世紀技術評估和教學項目組,匯集來自世界各地60多個研究機構250多位研究者的意見。該報告指出21世紀學生要掌握的4個方麵的技能:①思維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思維,決策與學習能力。②工作方式。培養溝通、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掌握信息技術,信息處理能力。④生活技能。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有的品質,會設計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生涯,具有個人與社會責任感。報告還特別提到要培養學生無定式的複雜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式,以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並說這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