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人辦學的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辦私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由於走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道路,所有私立學校都收歸國有,私立學校從此銷聲匿跡。其實,學校國有也並非都是國家出資,農村地區建學校全靠農民集體出資、出力。我國近30年如此迅速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民大眾可謂功不可沒。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滿足廣大青年的學習要求,北京、遼寧等地率先建立起國家自學考試製度。同時,為了幫助自學考試青年應對考試,社會上出現了一批民間培訓機構。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批從各級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幹部,有誌於發展教育事業,利用他們的影響集資辦起了比較正式的高等學校。之後有些私人企業或個人也開始舉辦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由此發展起來。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共有9.52萬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萬人;附屬於大學的獨立學院318所,在校學生186.62萬人;其他類型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906所,注冊學生87.34萬人。據數據推算,民辦普通高校已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1/6。其中,民辦高等職業學校與公辦高等職業學校之比已達1∶3。民辦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雖然發展得很快,但發展時間較短,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機構的多樣性。2007年全國民辦高等學校共有615所,其中297所是私人或民間團體舉辦的,318所是大學與企業或私人聯合舉辦的獨立學院。前者大部分隻招收專科學生,隻有少數招收本科生;後者則相反,主要招收本科生,少數專業招收專科生。除了這615所具有頒發學曆證書資格的高等學校外,還有906所非學曆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一部分是為自學考試學生提供課程幫助,另外就是多種資格考試培訓。從投資模式來看也較為多樣,包括公司、企業、教育集團投資的辦學模式,個人或多人捐資合作辦學的模式,房地產開發商墊付資金的辦學模式,依托大學的獨立學院的模式,中外合資辦學的模式等。